※ 当前位置 >主页 > 民俗民艺
黄河文化的滋养中孕育出了鼓子秧歌和花鞭鼓舞
来源:    编辑:    日期:2023-04-07 14:48
 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的优异传统文明维护迎来新动作。曩昔几年,商河县文明和旅游局以非遗元素融入丰厚城市内在。立异开展理念,在城市规划、城市管理、城市运营中贯穿文旅思想,全方位融入商河文明元素,充分彰显商河文明魅力,提高商河独特吸引力,塑造商河文明软实力。      商河县对非遗资源进行全方位、多角度、体系化纵深发掘与整理,编撰《走进商河》系列丛书,全面体系地展现商河悠久的前史传承和厚重的文明积淀。近年来,商河在城市建设中,以城市道路、广场公园、市政设备等为载体,提炼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非遗元素,活跃打造人民公园秧歌广场、清水湖公园秧歌广场以及具有本地特征的园林景观、雕塑小品等,让老百姓近距离感触非遗魅力,赋予城市新的文明内在和魅力。      商河县文明底蕴厚重,在历经数千年黄河文明的滋补中,孕育出了鼓子秧歌和花鞭鼓动2项国家级非遗,4项省级非遗项目,19项市级非遗项目,39项县级非遗项目,获评文明和旅游部“我国民间文明艺术之乡”荣誉称号。商河鼓子秧歌源远流长,孕育于春秋战国,始于秦汉,成于唐宋,兴于明清,开展繁荣至今,有两千多年的前史,列“山东三大秧歌”之首,被誉为“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”,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自1980年起,商河县鼓子秧歌汇演活动已举办39届,“上至九十九,下到刚会走,都能扭一扭”是商河人酷爱鼓子秧歌的真实写照。作为“我国民间文明艺术之乡”和“我国秧歌之乡”,商河县将非物质文明遗产的维护传承,与村庄文明复兴、文旅交融开展相结合,经过打造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非遗IP,扎实推动优异传统文明创造性转化、立异性开展,擦亮商河特征地域文明品牌,提高城市文明档次。      以非遗活态传承激发全民热度。商河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,全面普查健全民间艺术人才档案,整合全县1127名秧歌“博士”(秧歌教练)资源,树立秧歌人才库,依照不同流派,进行归档管理,择优引荐非遗传承人。      一起,引导、调集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维护传承鼓子秧歌,形成300余名秧歌艺人为主体的传承人才梯队。特别是施行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以来,从中小校园到幼儿园,全县60多所校园组建起136支非遗传承部队,累计训练学员10万余人,实现文明传承“后继有人”。      现如今在商河县,“跑秧歌”已不再是曩昔新年、元宵节固定时段的演艺活动,现已打破了时刻和空间边界,改动传统习惯,转变为全时、全城、掩盖全人群的民间艺术。接连举办39届的元宵节鼓子秧歌汇演,被列为“山东省冬春文明惠民活动品牌项目”。本年新年期间,全县乡民自发组织鼓子秧歌部队近200支,演出1500场次。在日益繁盛的鼓子秧歌等非遗项目的引领下,商河大众文明潜力、生机被充分激发,各类大众文明活动蓬勃开展,现已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、新商河的新风俗。      以非遗项目创编塑造地域品牌。近年来,商河县致力于以民间舞蹈讲述我国故事、展现文明自信,探索非遗物质化生存途径,编写汇编性图册,进行多艺术门类创作实践。引导全县文艺作家创作出《商河鼓子秧歌》《商河鼓子秧歌场图研究》等理论专著、画册,电影《泥土的芬芳》《吉庆有余》、数字电影《盛世秧歌》,纪录片《美在人间》《鼓动》等影视作品,均成为弘扬鼓子秧歌优质物质化平台。本年,鼓子秧歌广场舞《欢欣鼓动》入选山东省舞协“摇动千万家”首期教材。      以非遗产业开展助力村庄复兴。推动优质文明资源向文明产业转化,商河县充分发挥“我国民间文明艺术之乡”和“我国秧歌之乡”的优势,全面整理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,挑选具备开展“山东手造”产业的非遗项目21个,并活跃引导生产企业加大研制力度,丰厚产品文明内在和品种。商河老粗布提名“山东手造·优选100”,部分非遗手造产品进入市区书房、酒店展销,并在省市“非遗购物节”中亮相。经过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,商河县培育了今朝酒业、安琦老粗布、少得利糖酥火烧、老窦薄荷糖、张铁匠锡壶、二妮豆腐皮、皇家扒鸡等非遗商品生产企业近20家,企业在自身开展的一起有力带动周边大众致富。